3D打印生物陶瓷材料,未來可期
生物陶瓷材料主要是指基于特定生物或者生理功能,可以直接用于人體或者與人體直接相關的生物、醫用以及生物化學的陶瓷材料。生物陶瓷材料具有穩定的理化性質、良好的生物相容性、以及多種理化和生化功能,被廣泛應用于生物醫藥、硬組織修復和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等領域。
生物陶瓷發展歷程
陶瓷作為生物醫學材料始于18世紀初。
1808年初成功制成了用于鑲牙的陶齒;
1871年,人們首次合成出羥基磷灰石 ,但是由于技術的限制,直至一個世紀以后才有羥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的成功應用報道。
1894年,H.Dreeman報道使用熟石膏作為骨替換材料;
1926年Bassett用X-射線衍射分析發現骨和牙的礦物質與羥基磷灰石的X射線譜相似。
1928年,Leriche和Policard開始研究和應用磷酸鈣作為骨替換材料;
1930年,Naray-Szabo和Mehmel獨立地應用X-ray衍射分析確定了氟磷灰石的結構。
1963年在生物陶瓷發展史上也是重要的一年,該年Smith報告發展了一種陶瓷骨替代材料。
1969年美國Florida大學的Hench教授發明了生物玻璃,當把這種玻璃材料植入生物體內作為骨骼和牙齒的替代物時,發現有些材料中的組織可以和生物體內的組分互相交換或者反應,最終形成與生物體本身相容的性質,構成新生骨骼和牙齒的一部分,這種將無機材料與生物醫學相聯系的開創性研究成果,很快得到了各國學者的高度重視。
1970年法國的Boutin用單一氧化鋁陶瓷澆制成人工股關節,開創了陶瓷用作人工骨、人工關節的先例;
1971年西德人開發了與骨、牙的無機組成相近的磷酸三鈣,動物實驗證實磷酸三鈣多孔體是優良的骨置換材料。
1974年前后,日本的青木秀希和美國的Jarcho相繼發明了與人體骨、牙的無機組成極為相似的羥基磷灰石材料,這種材料具有與自體骨相仿的生物生容性和骨結合性,是當前世界公認的、理想的人工骨材料,已在臨床很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。
生物陶瓷種類
1. 生物吸收性陶瓷
2. 生物活性陶瓷
3. 生物惰性陶瓷
氮化硅生物陶瓷材料(圖源:SINTX)
3D打印生物陶瓷
3D打印生物陶瓷應用
1. 口腔醫學
主要應用于口腔內牙齒或牙冠修復體、口腔內種植體及口腔內矯正體。運用3D打印生物陶瓷材料原位打印的口腔內模型,能夠避免細菌感染,解決無法完全填充缺損區的問題,而且應用于齒類的支架,精度可以達到微米級。
3D打印ZrO2陶瓷牙
(圖源:龔家寶等,《3D打印技術在生物醫用陶瓷硬組織領域的研究進展》)
2. 組織再生
3D打印生物陶瓷技術促進組織再生,途徑分為兩種:
一是利用3D打印生物陶瓷支架收集宿主干細胞,在植入人體后,宿主干細胞分化變為成熟細胞,重新填充可降解支架,最終通過沉積形式產生新的細胞外基質;
3. 骨修復
骨科生物陶瓷材料(圖源:Ceramtec)
4. 藥物緩釋載體
總結